Menu Close

干姜炮制方法与标准



  【药材来源】干姜为姜科【姜科(学名Zingiberaceae)是单子叶植物姜目的一科。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.的干燥根茎。冬季采挖,除去须根及泥沙,晒干或低温干燥。

  【古代炮制方法】汉代有火炮(《金匮》)法。宋代【宋代(公元960年—公元1279年)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、下启元朝的朝代,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,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。】有烧存性、甘草【甘草,(学名: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)别名:国老、甜草、乌拉尔甘草、甜根子。】水煮【水煮,并非水煮活鱼,而是一种遍步大江南北却在南昌得以发扬光大的小吃。】(《圣惠方》)、炒令黑(《证类》)、盐炒(《总录》)、爁制、巴豆制(《局方》)、黄泥裹煨、地黄汁炒(《妇人》)、灶心土【灶心土,为烧木柴或杂草的土灶内底部中心的焦黄土块。】炒(《朱氏》)等多种炮制方法。明代增加了硇砂【硇砂,中药名。】炒(《奇效》)、童便【童便:10岁以下的童子尿叫童便(分干性和湿性),满月前一天的男孩清晨的第一泡尿最佳,其与处子之血对应。】炒黑(《入门》)、水浸火煨、慢火煨至极黑、亦有生用者(《保元》)等法。清代又增加了姜炭【“姜炭”,是一种中医药名,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经炒炭形成的炮制品。】(《大成》)、炮姜炭(《全生集》)、酒蒸炮姜(《幼幼》)等炮制方法。

  【现代炮制方法】

  1、干姜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略泡,洗净,润透,切厚片或块,干燥,筛去碎屑。

  2、炮姜:先将净砂置炒制容器内,角武火加热,炒至灵活状态,再加入于姜片或块,不断翻动,炒至鼓起,表面棕褐色,取出,筛去砂,晾凉。

  3、姜炭:取干姜片【1983年土博乡社员加工干姜片,院校广东各地,并进入香港市场,很受欢迎。】或块,置炒制容器内,用武火加热,炒至表面焦黑色,内部棕褐色,喷淋少许清水,灭尽火星,略炒,取出,晾干,筛去碎屑。

  【饮片性状】干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。周边灰黄色或灰棕色。切面【切面,[cut noodles]∶切成的面条,俗称“面”、“水面”、“面条子”,古称“汤饼”、“奢面”、“素饼”、“煮饼”、“水引饼”、“不托”等;是尤溪传统的面食之一,逢年过节居家必备。】黄白色,有明显的筋脉小点,显粉性。有特异香气,味辛辣。炮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,表面鼓起,棕褐色,内部棕黄色,质地疏松,气香,味辛辣。姜炭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,表面焦黑色,内部棕褐色,体轻,质松脆。味微苦、微辣。

  【质量标准】干姜总灰分不得过5.5%。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.8%(毫升/克)。含6-姜辣素【姜辣素是姜酚、姜脑等与生姜有关辣味物质的总称。】不得少于0.60%。干姜饮片含6-姜辣素不得少于0.5%。炮姜总灰分不得过7.0%。炮姜含6-姜辣素不得少于0.30%。

  【炮制目的】干姜味辛性热。归脾经胃经肾经心经肺经。具有温中散寒,回阳通脉,燥湿消痰功能。用于脘腹冷痛,呕吐泄泻,肢冷脉微,寒饮咳喘,风寒湿痹【风寒湿痹,中医病证名,为行(风)痹、痛(寒)痹、著(湿)痹的合称。】,阳虚吐、衄、下血等证。

  干姜性热而偏燥,以温中散寒,回阳通脉,燥湿化痰【治疗学术语。】为主,能守能走,故对中焦寒邪偏胜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【咳,指呼吸器官受刺激而引起一种反射作用。】尤为适宜;又因力速而作用较强,故用于回阳复脉,其效甚佳。常用于脘腹冷痛、呕吐、泄泻、肢冷脉微、痰饮【痰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,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,这是广义的痰饮,其中痰和饮既有区别,又有联系:首先它们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,所谓“积水成饮,饮凝成痰”,其次它们又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。】咳喘等证。炮姜苦、辛,温,其辛燥之性不及干姜,温里【凡药性温热,能祛除里寒,扶助阳气的药物,叫做温里药。】之力也不如干姜迅猛,但作用缓和而持久,故长于温中止痛,止泻,温经止血。用于中焦虚寒【论曰中焦如沤者,以其在胃中脘,不上不下,主腐熟水谷,本胃脘之阳,气温乃能腐化水谷之精,灌养周身,若寒客中焦,则胃中冷,胃中冷则饮食不化,腹痛飧泄,霍乱吐利,治法宜温补之。】的腹痛、腹泻和虚寒性的吐血【吐血,是汉语词汇,汉语拼音为tù xiě ,指的是血从口中吐出。】、便血、血崩等证。姜炭苦、涩,温,归脾、肝经【肝经,足厥阴肝经的简称。】,其辛味消失,守而不走,功专止血温经;味苦涩,故固涩【运用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药物,治疗因脏腑虚损,正气不足,失于固摄所致的气血精液耗散滑脱的方法。】止血作用强于炮姜,而温经作用不及炮姜。临床多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,且出血较急,出血量较多者。

  【应用选择】

  1、生用(干姜)

  (1)脾胃虚寒【脾胃虚寒,为中医名词术语。】:常与人参【人参(学名:Panax ginseng),又称为亚洲参,是具有肉质的根,多年生草本植物,多生长于海拔500~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。】白术炙甘草同用,具有温中祛寒,补气健脾的作用,用治脾胃虚寒,自利不渴,呕吐腹痛,四肢不温,如理中丸(《伤寒论》)。若与半夏【天南星科半夏属一种,多年生草本植物。】同用,具有温胃止呕的作用,用治胃中有寒,干呕吐逆,吐涎沫,如半夏干姜散【【来源】《金匮要略》卷中。】(《金匮》)。

  (2)亡阳虚脱:常与炙甘草、生附子同用,具有回阳救逆【回阳救逆是运用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,以治疗阴寒内盛危重症的治法,属中医温法之一。】的作用,用治阳气欲脱,四肢厥逆,下利清谷,脉微欲绝,如通脉四逆汤【通脉四逆汤,主要材料有甘草、干姜、 附子等。】(《伤寒论》)。

  (3)妊娠呕吐【约有半数以上妇女在怀孕早期会出现早孕反应,包括头晕、疲乏、嗜睡、食欲不振、偏食、厌恶油腻、恶心、呕吐等。】不止:常与人参、半夏同用,用治妇女妊娠呕吐不止,如干姜人参半夏丸【干姜人参半夏丸是一种药物,主要功效用于妇人妊娠呕吐不止。】(《金匮》)。

  (4)痰饮咳喘:常与麻黄芍药细辛等同用,具有温肺止咳的作用,用治外感风寒,痰饮内停,恶寒发热,咳嗽痰白而稀,喘咳痰多,如小青龙汤【小青龙汤,中医方剂名。】(《伤寒论》),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【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、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。】、支气管哮喘【支气管哮喘(简称:哮喘)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、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,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,气促、胸闷和(或)咳嗽等症状,多在夜间和(或)凌晨发生,气道对多】、肺气肿【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,过度膨胀、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。】等属外感风寒,内有停饮者;若与茯苓五味子【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(Turcz.)Baill.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. et Wils.的干燥成熟果实。】、细辛等同用,具有温肺化饮的作用,用于寒饮内停【寒饮内停是一种疾病症状,是中医学名词。】,咳嗽痰稀,喜唾,胸满喘逆,如苓甘五味姜辛汤【苓甘五味姜辛汤,中医方剂名。】(《金匮》)。

  (5)吐血不止:单用干姜研末、童子小便调服,如(《千金》)。

  (6)寒疝腹痛:常与蜀椒(炒去汗)、人参同用,具有祛寒止痛的作用,治心胸寒痛,呕不能食,寒疝腹痛,如大建中汤【大建中汤,中医方剂名。】(《金匮》)。

  2、制用

  (1)炮姜

  ①脾胃虚寒:单用于姜(炮)研末,饮服,治中寒水泻,如(《千金方》);若与附子(炮)、人参、白术、炙甘草同用,治脾胃虚寒,呕吐泻利,脘腹绞痛,心下逆满,手足厥寒,腹中雷鸣,饮食不进,及霍乱转筋【霍乱转筋,汉语词汇,意思是上吐下泻,失水过多,以致两小腿腓肠肌痉击,不能伸直。】,如附子理中丸【附子理中丸,温中健脾。】(《局方》);若与高良姜同用,用治一切冷食所伤,心脾疼痛,如二姜丸【二姜丸,药物名称,养脾温胃,去冷消痰,宽胸下气,进美饮食。】(《局方》);若与半夏、枯矾同用,用治风痰脾胃冷气,吐逆不止,饮食不下,如半夏丸【半夏丸是一种药,上药捣罗为末,都研令匀,以粟米饭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】(《圣惠方》);若与半夏、人参同用,用治妊娠恶阻【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,头晕倦怠,甚至食入即吐者,成为“妊娠恶阻”。】、胸中冷、腹痛、不能饮食、辄吐青黄汁,如半夏丸(《圣惠方》);若与炒白术、炙甘草、丁香、人参同用,用于中脘停寒,喜辛物,入口即吐或哕,如理中加丁香汤【丁香汤是一副中药,主治脾胃气虚,风冷乘之,腹内虚满,有妨饮食。】(《丹溪》);若与炮附子、红豆硫黄【硫黄,中药名。】同用,用治冷泻久作,滑肠不禁,不思饮食,如玉粉散(《宝鉴》)。

  ②痰饮:常与厚朴【厚朴,植物学范围内别名紫朴、紫油朴、温朴等,为木兰科、木兰属植物,常见为厚朴(原亚种)M. officinalis subsp. officinalis与凹叶厚朴(亚种)M. officinalis -houpo】(姜制)、半夏、附子等同用,具有温脾胃,消痰饮的作用,用治痰饮,如术附丸【术附丸 【来源】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五。】(《魏氏家藏方》)。

  ③心腹绞痛;常与附子(炮)、肉豆蔻【肉豆蔻为肉豆蔻科常绿乔木植物。】、茴香等同用,用治气虚积冷、心腹绞痛、泄泻食少,如附子茴香汤【茴香汤由茴香、川楝子、陈皮熬制而成,有 暖肝散寒作用。】(《仁斋直指附遗》)。

  ④吐血:常与艾叶阿胶、柏叶同用,用治吐血、内崩,上气,面如土色,如艾叶散【艾叶散,主治吐血、内崩上气、面色如土,处方出自《千金》卷十二。】(《圣惠方》)。

  ⑤崩漏【崩漏,中医病名。】:常与附子(炮)、桂心、当归等同用,用治阴毒伤寒【 …】,唇青面黑,身背强,四肢冷,妇人血室痼冷沉寒,赤白崩漏,脐腹疗痛,如附子散【治阴证伤寒,唇青面黑,身背强痛,四肢厥冷;及诸虚寒沉寒。】(《类证》);若与艾叶、川芎【川芎(学名: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),栽培植物,主产于四川(灌县),在云南、贵州、广西等地,生长于温和的气候环境。】、阿胶等同用,用治产后恶露不绝【产后恶露不绝,中医病名。】,腹中疗痛,气息乏力,如艾叶丸【艾叶丸 【药物组成】艾叶1两(微炒),熟干地黄2两,代赭石1两半(细研),干姜1两(炮裂,锉),芎藭1两,阿胶1两(捣碎,炒令黄燥),牛角(角思)2两(烧),牡蛎1两(烧为粉)。】(《圣惠方》)。

  ⑥便血:常与当归、艾叶、炮附子等同用,用治妇人肚腹胀满,脐下绞痛,大便下血不止,如艾叶丸(《圣惠方》)。

  (2)制炭

  ①血痢:单用姜炭,米饮调服,用治血痢不止,如(《姚氏集验方》);若单用于姜烧黑存性,米饮送下,用于脾胃有寒,下痢赤白,如黑姜散【【来源】《仙拈集》卷一。】(《仙拈集》)。

  ②血崩:常与棕榈【棕榈树属常绿乔木。】(烧黑灰)、乌梅【乌梅,中药名。】同用,用治冲任虚寒【 …】,崩漏下血,淋漓不断,血色淡而无血块者,如如圣散(《总录》);若与棕榈、乌梅肉、炮姜(烧存性)同用,用治妇人血崩,如如圣散(《丹溪》)。

  ③产后腹痛【产后腹痛(postpartum abdominal pain),为中医病名。】:常与当归、川芎、桃仁、炙甘草同用,用治产后恶露不行,血块内结,小腹冷痛,如生化汤【生化汤,中医方剂名。】(《傅青主》)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