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 Close

乌梢蛇的鉴别方法



  【鉴定中药材名】乌梢蛇【乌梢蛇,俗称乌蛇、乌风蛇,为游蛇科乌梢蛇属体形较大的无毒蛇,广泛分布于中国,国外未见报道。】

  【药材来源鉴定】本品为游蛇科【游蛇科Colubridae头背面覆盖大而对称的鳞片,背鳞覆瓦状排列成行;腹鳞横展宽大。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(Cantor【Georg Cantor(1845-1918) 德国数学家,19世纪数学伟大成就之一–集合论的创立人。】)的干燥体。

  【药材历史考证】乌梢蛇,原名乌蛇【乌蛇,背侧各有一条黑褐色纵纹,达体中部后渐消失。】,其始载本草为《药性论》。《开宝本草》云:“乌蛇,背有三棱,色黑如漆。性善,不噬物。”《本草衍义》曰:“乌蛇,尾细长,能穿小铜钱一百文者佳。有身长一丈余者,蛇类中此蛇入药最多,……市者多伪以他蛇熏黑色货之,不可不察也。乌蛇脊高,世谓之剑脊乌梢。”乌梢蛇之名始载本草为《本草纲目》。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,与乌梢蛇相符。

  【动物形态鉴定】形体较粗大,头颈区分不明显,全长可达2m以上。背面灰褐色或黑褐色,其上有2条黑线纵贯全身,老年个体后段色深,黑线不明显,背脊黄褐纵线较为醒目,幼蛇背面灰绿色,其上有4条黑线纵贯全身。颊鳞1,偶有1小鳞,位于其下,眶前鳞2,眶后鳞2(3)。颞鳞【颞骨鳞部(squamous portion),又称颞鳞,位于颞骨的前上部,形似鱼鳞。】2(1)+2,上唇鳞3-2-3式。背鳞16 -16 (14) -14,中央2~4(6)行起棱。正脊两行棱极强,腹鳞192~205;肛鳞对裂,尾下鳞95~137对。

  【药材性状鉴定【 …】】本品呈圆盘状,盘径约16cm。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,密被菱形鳞片;背鳞行数成双,背中央2~4行鳞片强烈起棱,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。头盘在中间,扁圆形,大多眼大不陷而有光泽;上唇鳞8枚,第4、5枚入眶,颊鳞1枚,眼前下鳞l枚,较小,眼后鳞2枚。脊部高耸成屋脊状。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,脊肌肉厚,黄白色或淡棕色,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。尾部渐细而长,毛下鳞双行。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,中段较光滑。气腥,味淡。

  【药材显微鉴定【 …】】粉末特征:黄色或淡棕色。①角质鳞片近无色或淡黄色,具折光性,表面隐约可见淡灰色细粒状物,并具纵向条纹,平直或微弯曲,有的表面具极细密的平行纹理。②表皮淡黄色或黄色。表面观可见密布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颗粒,常连成网状、分枝状或聚集成团。③横纹肌纤维【横纹肌纤维在显微镜下呈现特殊横纹的肌纤维,即横纹肌纤维所构成的肌肉。】较多,淡黄色或近无色,多碎断。侧面观呈条块状,较挺直,边缘平整,完整者中段直径31~115μm,有细密横纹,明暗相间,横纹平直或微波状,有的不清晰,肌原纤维【肌原纤维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骨骼肌的微细结构,可以发现,每个肌细胞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状结构,将其称为肌原纤维(myofibrils,Kolliker’s column)。】极细,直径1~2μm;断面观较少见。④骨碎片近无色或淡灰色。呈不规则碎块,骨陷窝长梭形,大多同方向排列,骨小管密而稍粗,于横纵断面均明显可见。

  【药材理化鉴定】

  【生境分布】生活于沿海平原、丘陵及山区或田野、林下等地。行动敏捷,以鱼、蛙、蜥蜴等为食。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【甘肃,简称甘或陇,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,省会兰州,省名取甘州(今张掖)与肃州(今酒泉)二地的首字而成。】、江苏【江苏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,简称“苏”,省会南京,以“江宁府”与“苏州府”之首字得名。】、安徽【安徽,简称“皖”,省会合肥,位于中国大陆东部,属于华东地区,介于东经114°54′-119°37′,北纬29°41′-34°38′之间,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。】、浙江【浙江,简称“浙”,省会杭州。】、江西、福建【福建,简称“闽”,位于中国东南沿海,东北与浙江省毗邻,西面、西北与江西省接界,西南与广东省相连,东面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。】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【湖北,简称“鄂”,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,省会武汉,因位于长江中游、洞庭湖以北,故名湖北。】、湖南、广东【广东,名由岭南东道、广南东路演变而来,简称“粤”,省会广州,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。】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。

  【采集加工】多于夏、秋二季捕捉,剖开蛇腹或先剥去蛇皮留头尾,除去内脏,盘成圆盘状,干燥。

  【饮片炮制】

  1.乌梢蛇:去头及鳞片,切寸段。

  2.乌梢蛇肉:去头及鳞片后,用黄酒【黄酒(Yellow Rice Wine/Shaoxing Wine)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,酵母曲种质量决定酒质。】闷透,除去皮骨,干燥。

  3.酒乌梢蛇【【配方】乌梢蛇1条酒500ml 【功用】祛风通络,攻毒。】:取净乌梢蛇段,照酒炙法炒干。每乌梢蛇100kg,用黄酒20kg。

  【性能功用】甘,平。归肝经。祛风,通络,止痉。用于风湿顽痹,麻木拘挛,中风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,抽搐痉挛,破伤风症,麻风疥癣,瘰疬恶疮。内服:9~12g,水煎服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。

  【附注】置干燥处贮藏,防霉,防蛀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