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 Close

【山豆根】山豆根

【山豆根】山豆根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:山豆根的功效与作用是清热解毒,消肿利咽,治火毒蕴结,咽喉肿痛,齿龈肿痛,山豆根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山豆根麦冬茶,山豆根一枝花煎,山豆根祛毒复肝汤,梅核气汤,双

功效与作用

【山豆根】山豆根的功效与作用:   山豆根的功效与作用是清热解毒,消肿利咽,治火毒蕴结,咽喉肿痛,齿龈肿痛,山豆根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山豆根麦冬茶,山豆根一枝花煎,山豆根祛毒复肝汤,梅核气汤,双根大海饮。      山豆根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,山豆根有清热解毒,消肿利咽的功效,山豆根用于火毒蕴结,咽喉肿痛,齿龈肿痛。      1、山豆根治疗喉风急证,牙关紧闭,水谷不下:山豆根、白药等份,水煎噙之,咽下。(《外科集验方》)   2、山豆根治疗头风,头上白屑:山豆根,捣末,油调涂。(《备急方》)   3、山豆根治咽喉肿痛,牙龈肿痛,属实热证者:山豆根、射干9克,桔梗、牛蒡子各6克,生甘草3克。水煎服。方中山豆根利咽消肿,为君药。(《中药临床应用》喉痛方)   4、山豆根治咽喉上隔热毒患瘰疬者:山豆根、紫苏叶,细锉,煎汤,临卧服。方中山豆根解毒消肿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山豆根方)   5、山豆根治水蛊腹大有声,而皮色黑者:山豆根末,酒服二钱。(《圣惠方》)   6、山豆根治疗赤白痢:山豆根捣末蜜丸,空心,煎水下二十丸,三服。(《备急方》)   7、山豆根治太阳、少阴之火,为风寒壅遏,流连咽喉发肿,痰涎愁浊,疼痛难堪,发为肉鹅者:射干、麦冬、花粉、甘草、元参、山豆根。水煎服。方中山豆根清热消肿。(《慈幼新书》山豆根汤)   8、山豆根苦寒清肃,得降下之令,善除肺胃郁热,凡一切暴感热疾,凉而解毒,表里上下,无不宜之。《本草汇言》   9、山豆根甘所以和毒,寒所以除热,凡毒必热必辛,得清寒之气,甘苦之味,则诸毒自解,故为解毒清热之上药。凡痛必因于热,毒解热散,则痛自止,疮肿自消。急黄,乃血热极所发,故必发热,热气上熏则发咳嗽。诸虫亦湿热所化,故悉主之,而多获奇效也。入散乳毒药中,能消乳癌。《本草经疏》   10、山豆根功专泻心保肺,及降阴经火逆,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。缘少阴之脉,上循咽喉,咽喉虽处肺上,而肺逼近于心,故凡咽喉肿痛,多因心火挟其相火交炽,以致逼迫不宁耳。治常用此以降上逆之邪,俾火自上达下,而心气因尔以除。《本草求真》   11、山豆根治疗齿痛:山豆根一片,含于痛处。(《备急方》)   12、山豆根治疗疮癣:山豆根,捣末,腊月猪脂调涂。(《备急方》)   13、山豆根治疗喉中发痈:用山豆根,磨醋噙之,追涎即愈,势重不能言者,频以鸡翎扫入喉中,引涎出。(《永类钤方》)

食用方法

【山豆根】山豆根的食用方法:   山豆根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——25克;或磨汁。外用:含漱或捣敷。   山豆根用药禁忌:脾胃虚寒泄泻者忌服山豆根。      山豆根麦冬茶   功效:清热泻火,解毒利咽。   主治:风寒壅遏留连咽喉发肿;口腔溃疡;疮疡。   材料:山豆根1g、麦冬3g、射干3g、天花粉3g、甘草5g、绿茶3g。   用法:用300ml水煎煮山豆根、麦冬、射干、天花粉至水沸后,冲泡甘草、绿茶5——10分钟即可。可加适量白糖。也可直接冲泡饮用。   来源:《慈幼新书》。      山豆根一枝花煎   功效:疏肝活血,清热利湿,健脾益肾,补气扶正。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。   组成:七叶一枝花9克,柴胡6克,一枝黄花10克,黄芩10克,败酱草10克,蛇舌草10克,黄芪15克,土茯苓10克,山楂10克,丹参10克,虎杖10克,山豆根10克,淫羊藿6克,茵陈13克,五味子9克,贯众9克,女贞子9克,苦参9克,甘草3克。   制法:每日1剂,水煎分3次服,2个月为1疗程。   来源:游开泓.福建中医药      梅核气汤   功效:行气化瘀,清咽利膈。治痰湿中阻,痰气上逆。   组成:香附子12克,青皮12克,陈皮12克,木香12克,郁金9克,乌药9克,苏梗12克,厚朴花9克,制半夏9克,山豆根9克,射干9克,甘草3克。   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2次。   出处:高文武方。      双根大海饮   材料:板蓝根15克,山豆根10克,干草10克,胖大海5克。   做法:上药共置保温瓶中,用沸水冲泡,盖盖子闷20分钟后即可当茶水频频饮用,也可加水煎煮后,倒保温瓶中慢慢饮用,每天1剂。      山豆根祛毒复肝汤   功效:清热解毒利湿,疏肝健脾醒胃。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 E抗原阳性。   组成:山豆根15克,虎杖15克,连翘15克,板蓝根15克,土茯苓15克,白花蛇舌草20——30克,柴胡20克,白术20克,薏苡仁20克,黄芪20克,川朴10克,茯苓10克,鸡内金10克。   制法:水煎,日服1剂,分早晚2次饭后顿服,1个月为1疗程。   随症加减:湿热壅盛而发黄加茵陈、苍术、田基黄;瘀血阻络加郁金、延胡索、丹参;肝肾阴虚加生地、首乌、白芍;脾肾阳虚加菟丝子、淫羊藿、桑寄生等。   来源:胡大庆,等.辽宁中医杂志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