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胆【牛胆,中药名。】(《本经》)【动物形态】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或胆汁【胆汁约75%由肝细胞生成,25%由胆管细胞生成。】,动物形态详”牛肉”条。【采集】从宰牛场收集,取得后挂起阴干或自胆管处剪开,将胆汁倾入容器内,密封贮藏。或加热使之干燥亦可。【药材】新鲜牛胆囊呈肾脏形,长约18~20厘米,最宽处约5~6厘米,干后呈囊状,有纵皱。新鲜的胆汁为绿褐色或暗褐色微透明的液体,略有粘性,稍干则变为浓稠。完全干燥者,呈绿褐色固体状,揉之则成粉质。气腥臭,味苦。胆汁以汁浓、色绿褐者为佳;干燥者以无虫蛀者为佳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。【化学成分】牛胆汁【黑白照片玻璃上光液的成分之一,作用是增加上光液的粘度及其在照片表面上的附着力。】除水分外,主要含胆酸钠盐、胆色素【胆色素(bilin),亦译后胆色素类(bilichrome),一种生物色素,是某些卟啉(porphyrin)代谢中形成的黄色、绿色、红色或褐色非金属化合物系列之一。】、粘蛋白体及少量脂肪、肥皂、胆甾醇【学名:5-胆烯-3-β-醇。】、卵磷脂、胆碱、尿素以及氯化钠、磷酸钙【磷酸钙(calcium phosphate,tribasic),化学结构本品为不同形式磷酸钙组成的混合物。】、磷酸铁等无机盐。胆酸钠盐具有强大的乳化脂肪效力,是油脂水解时起重要作用的物质;胆汁的苦味主要基于胆酸盐。胆色素赋予胆汁以污绿色。有两种重要的胆色素,即胆红素【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一种,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,呈橙黄色。】与胆绿素【胆色素的一种。】,它们是血液中血红蛋白【血红蛋白英文缩写为HGB或Hb。】的代谢产物,在肝脏中生成。胆红素也可从牛黄【牛黄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牛科动物牛胆囊的胆结石。】(见”牛黄”条)提制。【性味】《别录》:”味苦,大寒。”【归经】《四川中药志》:”入肝、胆、肺三经。”【功用主治】清肝明目,利胆通肠,解毒消肿,治风热目疾,黄疸,便秘,消渴,小儿惊风【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,以临床出现抽搐、昏迷为主要特征。】,痈肿痔疮。①《别录》:”除心腹热、渴、利,口焦燥,益目睛。””乌牛胆,主明目,疗疳湿,以酿槐子,服之弥神。”②《药性论》:”青牛胆主消渴,利大、小肠。”③《日用本草》:”治小儿惊风痰热。”④《纲目》:”除黄,杀虫,治痈肿。”⑤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”为健胃整肠、苦补苦泻剂。治消化不良【消化不良(dyspepsia)是一种临床症候群,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,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。】,慢性胃炎【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,是一种常见病,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。】,大便之慢性秘结,肝胆性黄疸,胃部膨满。”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干燥粉末,1~3分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取汁调涂或点眼。【宜忌】《本草经疏》:”脾胃虚寒者忌之。目病非风热者不宜用。”【选方】①镇肝明目:腊月枯牛胆中盛黑豆一百粒,后一百日开取,食后、夜间吞二七枚。(《药性论》)②明目清心,乌须发,补养下元,生髓,去风湿,壮精神:何首乌、白茯苓、槐角子各二两,生地黄、当归各一两。上共为末,装入黑牛胆内,连汁挂在背阴处,至九日取出,研为末,温酒调服二钱或三钱,百日见效。(《摄生众妙方》牛胆散)⑧治谷疸,食毕即头眩,心怫郁不安而发黄,因大饥后大食,胃气冲熏所致:苦参三两,龙胆一两,牛胆一枚(干者)。为末,炼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以生麦门冬汁下十丸,日三、四服。(《圣惠方》)④治肝胆病性黄疸及慢性便秘:牛胆汁干燥粉末,为丸剂,或装入胶囊中,每日三回,每回三分,开水送服。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⑤治痔漏:犍牛儿胆、猬胆各一个,用腻粉五十文,麝香二十文。将猬胆汁、腻粉、麝香和匀,入牛胆内,悬于檐前四十九日,熟,旋取为丸如大麦,用纸拈送入疮内,后追出恶物是验。(《经验方》)⑥治金疮:牛胆,纳石灰于内,悬通风处百日,敷。(《本草备要》)【临床应用】治疗百日咳取新鲜牛胆汁蒸干研粉,然后将牛胆粉240克,淀粉240克,白糖520克,混合成为粉剂。2岁以下每日0.5~1克,2~5岁1~1.5克,5岁以上1.5~2克,分2~3次服。同时配合对症治疗。据250例观察,基本痊愈52例,减轻130例,有效率72.8%。对早期的效果较好,如配合天冬合剂,疗效可提高。